立即下载
脱贫攻坚典型样板村丨 拔“穷根”、栽“富根”、开“富路” 三里村筑起脱贫大道
2021-02-13 14:00:38 字号:

脱贫攻坚典型样板村丨 拔“穷根”、栽“富根”、开“富路” 三里村筑起脱贫大道

红网时刻记者 罗玲 岳阳报道

岳阳市平江县梅仙镇三里村位于梅仙镇南部,由原三里村和竹岭村合并而成,全村总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0亩,林地面积8212亩,辖22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629户2530人,党员50人。因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活水平不高,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7户513人,贫困发生率为20.3%,为建档立卡贫困村。

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三里村作为岳阳市委书记联系点,三任市委书记先后40多次深入村里调研督导,问计于民,大力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实效,该村村部、道路、安全饮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村于2018年实现贫困村“摘帽”出列,到2020年底全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如期脱贫。湖南省扶贫办发布全省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评选拟推荐对象公示名单,三里村支部委员会入选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四色卡”制度推动分类攻坚精准施策

微信图片_20210213134608.jpg

村级公路(芦三公路)。

走进三里村,处处散发着春的气息:白改黑通村公路四通八达,道路两旁的树木吐新芽;昌江河水初涨,鸭、鹅在水中嬉戏;阡陌间屋舍俨然,村民往来种作、怡然自得,好一幅“春风三里”新图景!

春日暖阳下,村民易怡苗端出一盆稻谷,径直来到自家的后院,给成群的鸡鸭喂食。易怡苗喜上眉梢:“鸡苗和鸭苗都是村里送给我们的,还有饲料,养大了还专人上门收购,对我们来说是一笔稳定的收入。如今,党的政策真是太好了,帮老百姓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

78岁的村民王梅兰感叹道:“现在的生活以前想都没有想过!”

为充分发挥党员在精准扶贫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更好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三里村实行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制度,抓住党建引领的牛鼻子,开展先富党员带头扶贫献爱心、贫困党员带头脱贫树信心的“双带双心”主题活动,带动全村掀起脱贫攻坚高潮。

2019年以来,三里村率先创新开展红黄绿蓝“四色卡”分类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四种优先纳入”和“四种不能纳入”的审核标准,采取“四步法”程序,将全村147户53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类,开展动态监测和分类攻坚,明确各结对帮扶责任人、村干部、乡村医生等为动态监测责任人,关注贫困人口的家庭人口、就业收入、住房、健康、教育等情况,发现问题第一时间研判、解决到位,针对不同对象实施分类攻坚、精准施策。

易秋涛现住的安置房。

目前,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6户137人、危房改造64户;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贫困户享受大病救治18人次、慢病签约服务127人、重病兜底服务管理1人、大病救助66人;全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没有一例因贫辍学,落实教育扶贫资助244人次,发放助学金83075元;全额兜底保障8户15人、特困分散供养26户27人、低保41户66人、残疾67户70人,共发放民政补助421万元。通过创新分类管理,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实现精准帮扶、精准施策,切实防范了致贫、返贫风险。

“造血式”扶贫让脱贫攻坚有“源头活水”

微信图片_20210213134620.jpg

峰岭菁华水果基地。

脱贫增收,产业是基础支撑,也是根本之策。没有产业发展带动,很难脱贫;缺乏产业支撑的脱贫,也难以持续。

三里村周边有姜源岭、梧桐山、南山尖等数座大山,是名副其实的“山里村”。全村980亩稻田,人均仅0.4亩,山上零星种了点猕猴桃,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经济来源单一,劳动力纷纷往外跑,剩下些老弱病残。在驻村帮扶队的帮助下,大家最终形成共识:三里村有山有水,生态条件好,打造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带动老百姓富起来。

为此,三里村不断探索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的新模式,逐步完善了“分户返包、带动联营、股份合作、劳务用工、土地流转”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同时,积极开展技能培训,以“造血式”扶贫的方式,带动了更多贫困户自主发展生产,为保障收入稳定、巩固脱贫成效打牢坚实的基础。

在三里村的峰岭菁华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内,山头层层果树梯田尽收眼底,“科学种养,勤劳致富”的标语格外醒目。易要成、彭棵香、李慷梅等10多位贫困户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正在给猕猴桃、黄桃果树剪枝。易要成挺直腰杆说:“现在,外出务工的乡亲很多回来了,就在家门口就业,致富又能顾家,过幸福日子哩!”

峰岭菁华与村民、村集体、乡镇签订4方土地租赁合同,在三里村流转5000多亩山地。引进锦绣黄桃品种,跟西班牙博盒世公司合作,对果品采用托盘包装,减少“基地—流通—零售”环节的损耗。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参加劳动等方式,在家门口有了稳定收入来源。

现在,产业园年产2万吨有机肥料的肥料厂、污水处理等模块均已建成,投资1.2亿元的生态养殖基地厂房已封顶。峰岭菁华董事长李重立说,2020年,产业园共产出黄桃71万斤、猕猴桃60万斤,产值超1000万元。目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稳步推进,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里路通了、手机信号强了、自来水来了,村民在村内务工率达60%以上,扶贫基地带动周边农户2874户,其中573户为贫困户,户均增收6500多元。

扶贫先扶“志” 彻底拔“穷根”

微信图片_20210213134616.jpg

三里公墓山。

“原本我这辈子不会去想建房的事,娶老婆就更加不要谈,我这辈子就这样了。”这是住进安置房前的易秋涛在过去几年里常对同村村民说的话。“人穷穷一时,志穷穷一世”,在平江县三里村扶贫工作队看来,要真正解决贫困户们的实际困难,消除贫困户们“等靠要”的思想,精神扶贫在某些方面比物质扶贫更为重要。

为巩固脱贫成效,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三里村从激发内生动力着手,全面推行“优良家风建设”活动,重点考察“诚实守信、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勤俭持家、和睦邻里、爱护环境”六个方面的内容,对每一户家庭都进行“家风等级”评定,评议分为“优良、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对所有“家风基本合格”家庭和“家风不合格”家庭,全部在村级公示栏进行张榜公示,由村级家风帮教理事会成员进行“一对一”帮教,帮其转变作风,尽快“摘帽”;“家风不合格”家庭未“摘帽”前,其所有家庭成员都将在政审、银行授信和照顾性政策享受等方面将受到制约和影响。

扶贫干部去到易秋涛住的破庙走访了解情况。

随着“优良家风建设”活动不断深入,群众思想认识不断提高,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等靠要”思想明显改善,连续四年扶贫领域信访量为零;贫困劳动力发展生产、主动就业的意愿明显增强,三里村建立了村级就业服务微信群,组织贫困户直接到企业参观对接工作,全村1002个劳动力中已就业947人,贫困户劳动力296人、已就业251人,较2013年增加就业332人,平均每户有1.5个劳动力外出务工,确保贫困户收入稳定,脱贫成效巩固提升。如今,三里村移风易俗、环境整治、家风建设等工作都全面铺开,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贫困户徐传德说:“以前,一年人情应酬要五六千元,地方风气也不太好。自从开展‘家风建设’后,打牌的少了,闹事的少了,干事创业的多了!”

来源:红网岳阳站

作者:罗玲

编辑:钟保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