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钻具上的“匠心密码”
——记“巴陵工匠”、
湖南新金刚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万达
7月7日凌晨,在湖南新金刚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火红的灯光如矿区的探照灯般醒目亮眼,万达蹲在刚下线的潜孔锤旁,用指尖碾过一块被钻碎的花岗岩说道:“这纹路跟削苹果留下的果皮渣似的,合金装配角度肯定差了0.5度。”
万达是湖南新金刚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的技术负责人,2012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凿岩与风动工具的研发工作。从岩粉里读出技术漏洞,这份专业和对机器运行精准度的把控,源于他13年来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
“还记得刚毕业我第一次走进车间时,大直径的潜孔锤钻头就像一件钢铁艺术品,全身散发着金属的光芒,让我印象深刻。”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万达仍然记忆犹新。
科技创新的种子也由此埋在了他的心田里,当这粒种子遇到合适的土壤后,必定会向上生长,直至枝繁叶茂。
“真正的潜孔锤,要能啃最硬的石头。”这是万达写在笔记本扉页上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工作目标。
2019年,在长沙工作了7年的万达来到岳阳,选择入职位于平江县的湖南新金刚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加入新金刚后,他接到的第一个科研任务便是大口径潜孔锤技术的研发项目。
“那时候,国内的大口径潜孔锤长期被国外垄断,别说技术参数,连核心结构都得靠拆解旧件进行测绘分析。”万达回忆道。
“没有技术支持怎么办?那就摸着石头过河,就算脱掉几层皮,也要把技术研发出来。”把车间报废锤体拆成零件摆满三张工作台进行分析研究、测试弹簧弹性系数,守着压力机记录300组数据、手指被机油泡得发皱......尽管研发的过程难熬,但万达从未想过放弃,他带领团队成员迎难而上、争分夺秒。
“他在工作中太较真了,一丝不苟。”这是项目团队成员周亮对他的评价。“我不是斤斤计较,每次试验应用机会都来之不易,必须认真把握。”万达总是这样回答,一个全新的钻具要实现从研发到落地应用,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必须做到最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钻具在每一次现场试验中达到预期目标,在每一次现场应用中钻出最佳效果。
随着设计图纸越摞越厚,问题清单越改越薄,终于迎来破局的时刻。一年后,万达所在的团队研发出国产的大口径潜孔锤,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提升钻具的性能与速率是钻探工程领域所追求的重要目标,这也是万达与团队一直努力的方向。
“传统潜孔锤在复杂地质里总是掉链子,要么钻进速度慢,要么用不了几天就罢工,效率很低。”万达说。
面对这一现状,从2022年开始,他便带领团队对大口径高风压潜孔锤进行自主研发。“白天顶着高温现场看钻机作业,晚上在活动板房里画图纸。”万达说,这成了那段时间的常态。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团队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新研发的潜孔锤在山西煤矿创下单日钻进32米的纪录,比行业平均效率提升30%。”看着团队研发的最新成果,万达摸着锤体上还带着的岩粉,笑着说:“你看,再硬的石头,也架不住咱们一点点地啃啊。”
“回想这一步步突破,其实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没有技术上的支持,只能靠我们的积累和创新。”万达感慨地说。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传统行业在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带来了多重利好。
万达带领团队成员主动学习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前沿知识,并将其应用到生产线改造项目中。“现在公司成功实现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管控,不仅生产效率提高了20%,能耗也降低了15%。”万达说。
“手艺学到手都是自己的!”万达最看重的是那些日夜与他并肩作战的工友和徒弟们,在他看来,技术要突破、企业要发展,重要的是要有一群勇于创新、不怕折腾的人。如今,在他的带动下,团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创新氛围,也培养出了一批技术精湛的专业人才。
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万达投身凿岩与风动工具研发领域已有13年。如今的他不仅拥有11项技术专利,还是多项行业标准的执笔人,主导研发的盾构用环切集束式潜孔锤获得湖南省首台(套)装备认定。2024年,他获评“巴陵工匠”的称号。
“随着各项政策不断优化、服务保障越来越好,岳阳这片热土上集聚了一批优秀的行业人才。我们也将继续保持初心,为推动行业发展、助力地方经济建设贡献更多力量。”展望未来,万达信心满满。
来源:岳阳日报
编辑:刘良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