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潮的螃蟹丨稻田里的“211”与田埂上的改革探索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吴公然 岳阳报道

说到“211”,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正在录取中的211高校,但记者今天要说的“211”,是指岳阳县种水稻的“学校”。

岳阳县“211”的由来,有一段“故事”。

2022年6月,岳阳县一道路旁的100多亩早稻田,出现了“荒诞”一幕。

田里70%是稗草,30%是稻禾。远远看去,禾苗长势不错,走近一看,原来大部分是“南郭先生”——长得像禾的稗草。

后来经岳阳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调查发现,这是稻种“直播”导致的。

“直播”就是将稻种直接播进农田,让其长成禾苗,省去了育秧苗、移栽环节。

这相当于把一个脆弱的婴儿直接推到弱肉强食的丛林,在大自然的残酷法则之下,结果往往是存活率很低。

图片

种植双季稻的岳阳县高标准农田。(除另有标注外,均为吴公然拍摄)

岳阳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股长米敦文解释,当时,种粮户因为承包稻田太多,超出了耕作能力,想用“直播”方法应急,想着减收一点没关系,只要有收成。

当时,碰到了干旱天气,不利于除草,导致稗草“鸠占鹊巢”、疯狂生长,大部分水稻却因营养不良而半路夭折。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很多种粮户并不清楚自己种多少田才合适。有的人不顾实际,主观认为种得越多越好,结果却被现实“上了一课”。

图片

种粮大户正在驾驶农机作业。

“这100多亩田绝收,给我们发出了一个信号。”米敦文告诉记者,在现有的农业技术条件下,一个普通农户家庭发展双季稻生产,到底种多少田合适,必须要有个“田埂”作为参考的边界。

既要让普通农户家庭种田有奔头,又不能超出他们的能力,解决“吃不饱”和“吃不消”的问题,这是岳阳县探索适度规模经营的出发点。

此外,农业不仅看天吃饭,还受农时和市场的制约。只有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再根据普通农户家庭的经济实力和农技水平来确定经营规模,才是科学合理的方式。

岳阳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余文良说,经过反复测算,岳阳县找到了适度规模经营的那个“度”:普通农户家庭种100亩到200亩,是性价比最高的规模。

当下,湖南很多地方的早稻开始收割,进入“双抢”模式。

余文良说,就拿农机来说,在“双抢”的20多天,一般农户家庭的插秧机和收割机耕作面积以100多亩为宜,少了会让农机闲置,效益提不起来;多了则要另外花钱请人,会增加成本,降低效益。

对此,岳阳县筻口镇返乡创业的90后余煜华深有体会。

2021年,年轻气盛的他凭着一股冲劲,把种田面积增加到了500亩,结果种粮效益并没有随着面积增长而提高。

图片

90后种粮户余煜华(右)正在开展飞防作业。

对此,余煜华的师父董敏芳(“全国十佳农民”、岳阳县筻口镇种粮大户)为他算了一笔账,广种薄收不如精耕细作,建议他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单产。

被一语点醒的余煜华,果断把种田规模从500亩降到了如今的100多亩,成了岳阳县“211”种粮模式的示范户。

“211”是时下岳阳县兴起的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即:以夫妻2人为主体,种双季水稻100多亩,纯收益10万元以上。

岳阳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梁亿仲介绍,根据综合测算,适度规模经营双季水稻生产,可以从肥药减量、机械换人等方面综合节本增效达280元/亩,从规模优化、单产提升、技术推广等方面综合增效能达200元/亩。

在岳阳县的走访中,记者发现,稻田里的“211”既是一种农业生产模式的改革,同时也成为了一所“学校”,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理念的变革。

比如,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从务农新手成为种粮高手,需要一个过程。“211”模式,风险相对较小、上手快、效益可观,适合新手成长的试练,有利于留住并吸引年轻人扎根农村,成为“新农人”。

比如,要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离不开“三良”(良种、良机、良法)的推广。而“211”模式本身属于“良法”,有利于带动“三良”快速推广。

再比如,尝到了“211”种粮模式甜头的农户,将成为双季稻种植的忠实拥趸,真正变“要我种粮”为“我要种粮”,筑牢粮食安全的基层堡垒。

图片

岳阳县“211”适度规模经营示范户种植基地标牌。

中华民族是一个起源于农耕文明的民族,种田可以说是我们的看家本事。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看似简单,其实充满了祖先的智慧,是一门大学问。

实事求是,是任何工作都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岳阳县对“211”模式的探索,缘于有些大户“想当然”地急速扩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脱离实际,没有实事求是。

农业是国之大者,最讲求实事求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对自然地理气候的尊重;二十四节气总结的农时,是古人基于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对一些问题做出的应对之策。

讲适度,本就是实事求是的意思。所谓适度就是要根据变化而变化,是要保持一种始终处于运动中的平衡状态。

可以说,任何工作,都必须始终坚持适度、坚持实事求是。

图片

7月,湖南早稻进入成熟期。(图源:湖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改革探索,是田埂上的破题脚步。

变化是恒定的,即便古老如农业,也会不断冒出新问题。

时至今日,农业面临新的问题,适度的生产经营规模就是其中之一。

实践早已证明,用改革探索来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关键。

其实,前几年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就曾专门组成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调研组,赴长沙、衡阳、益阳等7市13县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发表了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分析现状后指出,部分地方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不适度,贪大求全,不尊重规律,打造了一些四五千亩甚至上万亩的超大规模经营户。由于管理跟不上,生产粗放、效益低下,导致亏损严重。

经综合对比分析和调研走访,调研报告认为,湖南粮食产业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山区30-50亩为宜,丘陵区50-80亩为宜,湖区100亩左右为宜。

近年来,包括岳阳县在内,湖南不少地方都在探索本地的“度”在哪里。经过实践验证,岳阳县得出的“211”模式,与调研组的结论高度吻合。

从岳阳县的改革探索不难看出,还是那句话,实践出真知。

图片

湖南各地农户抢抓晴好天气收割早稻。(图源:湖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推广应用,是“经验”扩大效益的不二法门。

有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就应该多复制几把。合理地推广应用,是让好经验、好模式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最后一公里”,只有打通这“最后一公里”,才能称得上成功。

岳阳县也深谙这一道理。

如今,在岳阳县,这所“211”学校正散发着越来越强的魅力,吸引大量农户加入。

截至2023年底,全县共发展“211”适度规模经营主体1500余户,带动全县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35.06万亩,流转率58.25%,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到较高水平,较好地解决了“谁来种田、怎么种”的问题。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小到一块田的高产,需要“良法”的创新探索;大到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持续的改革推动。唯有如此,社会的田野才会愈发蓬勃、愈发生机盎然。

来源:观潮的螃蟹

编辑:钟保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国内
  • 湖南
  • 重要新闻
  • 岳阳文明创建专栏
  • 岳阳农业追梦人这样说
  • 诵红色经典 话使命担当
  • 健康
  • 时政
  • 要闻
  • 区县(市)
  • 视听
  • 民生社会
  • 文化旅游
  • 教育
  • 消费
  • 经济
  • 综合专题
  • 公示公告
  • 图片
  • 党建
  • 政务
  • 书记活动专辑
  • 市长活动专辑
  • 农业
  • 环保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岳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