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招生向寒门倾斜是教育“善政”

  媒体广场 / 关键词:寒门学子

  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倾斜,达到有关高校投档要求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此事引发广泛关注,多家媒体就此发文,表达观点,提出建议。

  深圳特区报

  优先录取贫困生是正当补偿

  近年来,我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教育改革交出了亮丽成绩单。其中,政策向农村贫困考生的倾斜力度不断增强,将教育公平的阳光普照到贫困地区、困难群体。

  高等教育可以真正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对于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了让更多寒门学子可以上重点大学,我国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升学渠道;各地及高校也推出了各项专项计划,助力农村学子圆梦大学。如今,教育部印发《通知》并明确“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贫困家庭考生”,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意味着教育“扶贫”政策的再次升级,彰显公平与温暖。

  一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教育发展不均衡带来的负面影响,使贫困学生得以享受高等教育资源。目前,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实质上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受到教育资源的限制,农村和贫困学生在与城市学生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能在高考中脱颖而出的难度也更大。因此,高校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贫困生,是对贫困生的一种正当“补偿”,更是维护教育公平的题中应有之义。

  另一方面,这能够给予贫困学生“知识改变命运”更坚定的信念,激励他们不断求知进取、增强自身能力、拼搏美好未来。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同等条件下对于贫困家庭考生的优先录取,让他们在优质高等教育的浸润下成长、成才,不但能够改变个体的命运、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还能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产生正面激励作用,进而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愈加公平的教育值得期待,教育公平更需细则“护航”。正如《通知》要求,严格招生管理和违规查处。各地和有关高校应完善专项计划招生办法,认真落实招生信息公开要求,加大违规查处力度,保证每一个环节的公平和公正,真正让福利惠及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作者系庄媛,原载《深圳特区报》,有删改)

  红网

  高招“扶贫”须防造假

  优待贫困家庭学生,增加他们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有助于其改变自身及家庭的命运,具有促进社会公平的积极价值。而且,一些农村、地区的贫困现状背后,往往有着政策性的历史外部成因。当下的“优待”,是对过去的一种应有补偿。

  由此来说,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考生,教育部发布《通知》,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要求有关高校“同等条件优先录取”,虽对部分考生有影响,实则是公平而必要之举。

  还应注意到的是,作为配套兜底措施,《通知》中要求从严查处违规行为——除了立足法律追责之外,针对伪造、变造、窜改、假冒户籍学籍等虚假个人信息和提供虚假申请材料的考生,提出了“视情节轻重给予3年内暂停参加各类国家教育考试”的处理办法。

  不难理解,于监管端“做加法”,在考试资格上增设“限时禁入”处分,有助于提高违规行为的风险成本,让企图造假之人望而却步。

  高招“扶贫”就该重拳“打假”。一个录取名额,往往对应着一次命运转变。让高招“扶贫”的政策温度,更为集中精准地传递到贫困学子手中,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高招“扶贫”往往还伴随着后续的财政资助。例如,进入大学后,可以获得贫困助学金。从动态的视角审视,造假者所侵占骗取的,不只是他人的录取名额,还可能有广大纳税人的税款。把好高考招录的大门,不让弄虚作假者蒙混过关,也是对公共财政资金的负责态度。

  (作者系陆安,原载红网,有删改)

  荆楚网

  好政策要不折不扣地执行

  高考被视为我国的一个“最公平”考试,只要达到录取标准,就会按照分数高低被录取到相应院校。可即便是“最公平”考试,也难免有“不公平”因素,被人诟病最多的就是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存在差异。城市占用了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这造成城乡学生之间接受教育后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距,使一些农村学子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而这方面最大的差距,就在于被重点院校录取的比例。

  其实,农村孩子在智力上未必比城里孩子差,但由于农村和贫困地区在师资、设施、设备、住宿等各方面条件全面落后于城市,即便再聪明的农村孩子,也不会像城市孩子那样接受更好的教育,这在欠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无法否认的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就在农村,而最薄弱环节恰恰就在农村的贫困地区。虽然农村地区的教育一直备受重视,但由于欠账太多,即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是与城市存在巨大差距,而且,在相当长时间内,这一现状也很难改变。

  如此条件下,给予农村学生在高考录取尤其是在重点院校的录取政策上适度倾斜,就是在给予这些“先天不足”的孩子一定的补偿,且是合理补偿。这不仅能体现公平,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可见,招生向“寒门”倾斜,既是一种“纠偏”,也可视为一种教育“慈善”。本着公平公正原则,当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考大学时,就应该受到一定程度的照顾,而重点高校本就应该向贫困地区多投入一些招生名额。

  眼下,各地正在加快步伐以实现全面小康,各种扶贫政策不断出台,而招生向“寒门”倾斜,无疑可视为一种“高考扶贫”。当然,在政策倾斜过程中,必须警惕可能出现的跑偏,一些地方政策执行走样的苗头必须警惕。如把子女送到贫困地区读高中,或重蹈加分乱象的覆辙等。好的政策要不折不扣地执行,需要严格的制度保障,需纳入制度的牢笼。而无论如何,招生向“寒门”倾斜这一教育善举,需要持续下去。

  (作者系刘天放,原载荆楚网,有删改)

来源:红网岳阳站

编辑:钟保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y.rednet.cn/content/250/2018/0404/7116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国内
  • 湖南
  • 重要新闻
  • 岳阳文明创建专栏
  • 岳阳农业追梦人这样说
  • 诵红色经典 话使命担当
  • 健康
  • 时政
  • 要闻
  • 区县(市)
  • 视听
  • 民生社会
  • 文化旅游
  • 教育
  • 消费
  • 经济
  • 综合专题
  • 公示公告
  • 图片
  • 党建
  • 政务
  • 书记活动专辑
  • 市长活动专辑
  • 农业
  • 环保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岳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