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狂欢、传承、团聚,汨罗人的端午“年”

红网时刻岳阳6月28日讯(记者 任可 肖懿)6月28日上午,日头正烈,换作平常,彭立怎么也不会在这样的天气到户外活动,24岁的姑娘,正是爱美的时候。但这次,她在前一晚就早早地准备好了行头:帽子、臂套、防晒霜,还不忘给外婆备上一把遮阳伞,提醒外公戴上他的老蒲帽——这次的龙舟赛可不能错过。

第一届“屈原杯”国际龙舟拉力赛现场。

 端午,是一场狂欢

屈子文化园香草湖是这次“屈原杯”国际龙舟拉力赛28号的主赛场,彭立带着外公外婆在湖边早早地站定了一处视野良好的位置。当天的屈子文化园人潮如织,但相比18号时游人摩肩擦踵的场面又差了一筹。

“那天的湖边上,舞台旁的山坡上,竹林里面,树荫下面,除了不让游客停留的地方,其他地方几乎都站满了人。”想起18号的盛况,彭立直呼“热闹”,“咱们汨罗人一直只过五月初五的‘小端午’,从小到大,在五月十五‘大端午’这天有这么隆重的集会,印象中还是头一次。”

今年已经是汨罗连续第14次举办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节。回想往年的端午节庆,彭立记忆里的场景只有汨罗江边的龙舟看台,“附近能停车的地方都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车辆,汨罗江大道旁的居民区里,那些民房的前坪都停得满满当当。”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节庆开始和结束时汨罗江大道上往返的人潮,“跟行军似的,浩浩荡荡,绵延好几里,人最多的时候能占去大路的一半宽,晴天踏起一路灰尘,雨天五颜六色的雨伞排成长龙,也算是别样的风景。”

小时候单纯是爱热闹,哪儿人多就往哪儿凑。

“龙舟赛每年都有,节会上的节目在我们普通市民眼里也是大同小异,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每年都愿意看。”传唱十多年的《世界有条汨罗江》,龙舟上传来的激烈鼓点,水面划起的一道道白痕,总能勾动汨罗人的心弦。“小时候单纯是爱热闹,哪儿人多就往哪儿凑,汨罗还有什么时候能比端午节时人更多呢?长大之后慢慢的就变成了一种情结,好像端午不来看赛龙舟,就感觉少了点什么。”无数像彭立这样的市民,让汨罗这个小城每年端午总能迎来一次全民狂欢。

居民胥春芬一家五口人看比赛。

居民胥春芬一家五口人都来看比赛,最大的孩子才十岁,“我们就住在附近,每年都看龙舟赛,孩子们在学校也经常接触到屈原文化和龙舟文化,带他们来现场看可以更好地感受这些文化氛围”。

端午,是一种传承

初见邓佳璇,她就给记者拎来了一串粽子,七八个粽子用一整根细绳捆绑着串联起来,利落精致,像一个个尖尖的牛角。“包的好看吧,跟我外婆包的一模一样。”17岁的邓佳璇刚刚高中毕业,这段时间最大的收获就是向妈妈“拜师”学会了包粽子,而妈妈的手艺又传承自外婆。

“糯米要先泡好,还得加适量碱粉。我在外面看到很多粽子都是两片粽叶包起来的,但我家是一片粽叶一个粽子,包出来比较小巧精致。”说话间,邓佳璇熟练地一转,一握,一紧,用绳子一扎,不过半分钟时间,一个小巧饱满的粽子就做好了。

挂艾草。

“家里门上的艾草也是我跟外公一起割来挂上的。我外公那个年代过端午家里还会备上雄黄酒,除了喝以外,还会在小孩儿额头上抹一点用来‘辟邪’,但现在市面上已经买不到雄黄了。”谈到端午文化和传统习俗,邓佳璇笑称自己可以当半个老师,“龙舟赛的由来,《九子不能葬父,一女打金头》的故事……都是从小到大过节的时候从长辈那儿听来的。”

“跟学校里的‘填鸭式’教育不同,我们对端午文化习俗的认识都是每年端午节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的。”邓佳璇说自己不知道如何表达,但对屈原的爱国情怀,和赛龙舟的拼搏精神,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和“使命感”。从新闻里看到这次的本土龙舟队里有“00后”队员,她说自己也“有一种加入女子龙舟队的冲动。”

如果说祭屈、造龙舟、赛龙舟是在专业圈子里薪火相传,那么更多的端午文化和习俗就是在邓佳璇这样的普通家庭中得以代代传承。“总觉得去学习、传播这些东西,是一个汨罗人自然而然会去做,应该去做的事情。”

端午,是一次团聚

五月初四晚,在广州打拼的邹波和妻子乘坐三个多小时的高铁回到了家乡汨罗,就为了赶上第二天的端午节。

“几乎年年都会回来,为了端午假期欣赏家乡的龙舟赛,更为了和家人团聚。”邹波说,端午节对汨罗人的意义是复杂的,在用各种习俗活动来纪念屈原、祈福祭祀之外,和家人的相聚也成为了约定俗成的习惯。

包粽子。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因为什么原因要在端午的时候一家团聚,就连长辈们也说不清,只觉得理所当然。”邹波说,印象中小时候端午节的浓厚氛围一直是自己最温馨的回忆之一。“爷爷奶奶搬着椅子在家门口包粽子,父亲割回来大把的艾叶,我们几个兄弟姐妹抢着要帮忙包粽子,或者帮挂艾叶的父亲扶好凳子。到了饭点粽子永远不够吃,兄弟姐妹抢得嘴上、手上沾满了糯米。”

当然,看文艺汇演和龙舟赛也是一家人端午当天的必备活动。而今年龙舟节的主会场屈子文化园也让邹波眼前一亮。“三个字,‘高大上’。我也能感受到这里不仅是一个举办节会的场地和游玩的场所,也是传承端午文化和屈原精神的载体。我们和上一代,粽子、汨罗江、屈子祠都是对家乡的精神寄托,下一代孩子们的记忆里就要加上屈子文化园了。”

短短三天假期,陪父亲喝点小酒,和母亲拉拉家常,一家人一起看一场文艺汇演和龙舟赛,给家里留下岭南的荔枝和龙眼,带上母亲亲手包的一大袋粽子,汨罗的无数“邹波”又要踏上返程。正是这样一个个普通家庭的欢庆和团聚,成为了汨罗江畔的端午习俗和屈子文化代代传承,经久不衰的重要力量。

来源:红网岳阳站

作者:任可 肖懿

编辑:崔碧雪

本文为岳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y.rednet.cn/content/246/2018/0702/78336.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国内
  • 湖南
  • 重要新闻
  • 岳阳文明创建专栏
  • 岳阳农业追梦人这样说
  • 诵红色经典 话使命担当
  • 健康
  • 时政
  • 要闻
  • 区县(市)
  • 视听
  • 民生社会
  • 文化旅游
  • 教育
  • 消费
  • 经济
  • 综合专题
  • 公示公告
  • 图片
  • 党建
  • 政务
  • 书记活动专辑
  • 市长活动专辑
  • 农业
  • 环保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岳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