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提升农村环境质量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2020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其中,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具体要求。
为有效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近年来,湖南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突出节水节肥节药,畜禽粪污、秸秆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多举措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有效回收和无害化处理,切实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对人畜及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
12月20号上午,一辆有害有毒垃圾专用运输车辆 驶入浏阳市达浒镇垃圾分拣中心,一批已打包分类好的农药包装废弃物被装上车辆,运往长沙无害化处理中心进行集中处理。浏阳市农业管理站副站长张璋:“先把它收集起来,然后由环保局委托那种具有专业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2018年开始,浏阳在全域范围内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统一回收和集中无害化处置工作。不仅在浏阳,2020年,湖南以湘江流域和环洞庭湖区为重点,在浏阳市、岳阳县、华容县、鼎城区、安乡县、赫山区、沅江市、湘潭县等8地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试点工作,通过创建多个村级回收示范点、农药经营门店回收示范点、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区回收示范点,全面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示范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80%以上。
与此同时,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生态杀虫。每年5月中旬和8月中旬,在娄底双峰县三塘铺镇松山村示范基地稻田里,每隔10米就插有1根竹竿,竹竿上吊着1个杯口朝下的纸杯子。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所长赵正洪介绍:“这个杯子里装的是赤眼蜂,这个蜂放下去以后能够寄生螟虫卵块,从而达到防治螟虫的目的。”
据了解,这种防治技术可以将80%以上的螟虫卵杀死,即省农药钱又环保。以双峰为例,当地实施以蜂杀虫技术水稻面积超过2.5万亩,仅此项目就可为农业生产节省开支近1000万元。
除了减少看得见的污染,还得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此,我省农机部门创新推出农机“三减量行动”:推广化肥同步深施机,减少化肥施用量;推广植保无人飞机,减少农药施用量;推广生物质制肥机,把畜禽粪便、秸秆等废弃物变废为宝,减少养殖粪污。省农机事务中心主任龚昕:“有序抛秧机、无人植保机还有机械化同步测深施肥技术等,为全省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化、科技化发挥了坚强助力。”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抓手,要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除了减肥、提质、降污,还在于种养模式的转变。
说起稻虾连作,临湘坦渡镇中山湖渔场的种养户崔国军,笑意盈盈,他是稻虾连作模式的受益者。前几年,崔国军还在从事传统养鱼,一年下来,一亩地要投肥300公斤,花费300块钱,而且产量和价格还不稳定。崔国军:“去年我们改成稻虾连作,一分钱的化肥钱都没用,经济效益的话,以前我们养鱼,一亩田可以产生一千的效益,养龙虾种稻谷,每一亩的效益大概有一两千一亩。”
2018年底,渔场将2100亩精养池塘改成了高标准的农田,开始稻虾连作,上半年养小龙虾,下半年种一季水稻。连作模式下,活跃的小龙虾 在田地里不停地打洞折腾,有效改善了土壤的通气条件,而水稻的秸秆直接还田后,又给下一季的龙虾提供了生物饵料。与种植一季稻相比,稻虾连作一亩地的农药化肥使用量下降了30%以上,收入增幅却达到了50%,生态和经济的双重效益优势明显。
临湘向北100多公里,华容县东山镇的养殖户钟敦顺正在打理自家的鱼塘。告别传统的“开放式散养”,钟敦顺已成为镇里“生态圈养”的第一人。华容东山镇阳光生态家庭农场负责人钟敦顺:“我们这个鱼塘已经有三年没有对外排一滴污水,必须要使用这个设备养殖,保护绿水青山绝对是有好处的。”
钟敦顺所说的设备,学名叫池塘内循环流水养鱼。与传统模式相比较,这种“跑道养鱼”最大的优势,就是利用“推水增氧”和吸污器持续保证“跑道”内的水质,并通过水体流动,构建起一套带来氧气、食物,带走粪便、残渣的循环。“跑道”内24小时提供充足的氧气,不仅降低了氮磷含量和鱼药投放量,还让鱼儿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好。钟敦顺自豪地说,这些天天“跑步健身”做有氧运动的鱼儿,线条优美、肉质紧密,销售根本不是问题。钟敦顺:“我这10条流水槽每年可以产40万斤鱼,用药上面还下降了90%,但是鱼的产量还增加了接近一倍,鱼价也卖得比较高,我们这个几十万斤鱼都不愁销路。”
如何让养殖与污染不成为一对“冤家”,是益阳赫山区近几年努力破解的难题。作为洞庭湖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工作整县推进试点县区,赫山区在全面完成禁养区畜禽规模养殖场退养的同时,针对不同养殖规模推广不同的资源化利用方式,大量的“肥水”被收集和利用,在解决了养殖环境污染的同时也造福了地方百姓。
走进笔架山乡上新桥村养殖大户蔡家富的养猪场,养了1000多头猪的场区内看不见污水、闻不到恶臭,四周绿树成荫,池塘波光粼粼。蔡家富说,在2018年前,他家养殖场的废弃物都是直接排放山林,村民们对此很有意见。后来在政府相关配套资金的支持下,蔡家富引进了专业设备,养殖场产生的粪污经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厌氧降解、生态净化等处理流程后,变成村民和有机肥料厂争先抢购的有机肥。“干渣做有机肥,处理后的水还山还田重复利用,等于说是变废为宝。”
经过几年的努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已在湖南的村镇落地生根,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多领域、全方面削减农业面源污染,在守护好一江碧水的同时激活绿色动能,提升经济效益。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央新一轮“三农”工作部署下,湖南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将越走越宽!
来源:938潇湘之声
作者:938潇湘之声
编辑:陈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