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吉慧 彭延敏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首倡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湘西州时,提出了“下一代要接受教育,绝不能让贫困群众输在起跑线上”的殷切嘱托,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始终牢记嘱托,用心用力服务脱贫发展,向地方输送产业人才1万余人,直接或间接带动20多万人脱贫,肩负起了职教扶贫的使命。
坚持高位推进,扛牢政治责任
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点。湖南省教育厅全力支持湘西州职教扶贫工作,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集团办学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湘西州把教育扶贫列入精准扶贫的“十项工程”,支持湘西职院和县市职业中专共同组建“湘西现代职教集团”,推进“一家一”职教扶贫工程,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让未升入普通高校的高中毕业生都有接受高职学历教育或培训。
湘西州实行贫困生15年教育免除学杂费,并实施生活补贴政策,建立国家助学、社会助学、校内助学、勤工助学相结合的资助帮扶体系,不让一名学生因贫辍学。湘西州以高度的政治忠诚度和坚决的工作执行力,推动了民族职教扶贫工作落地见效。
对接产业发展,建设特色专业
湘西民族职院围绕新湖南建设,特别是湘西州“产业四区”“四宜城镇”建设等重点任务,紧扣生态农业、全域旅游、健康养老、非遗文化、农村电商等产业发展,不断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完善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办好一批社会有需求、办学有质量、就业有保障的民族特色专业。
湘西民族职院近年来新增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生态农业技术等符合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专业13个,撤销陈旧专业5个,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交通工程、建筑工程、财经商贸、信息网络5个专业群,民族工艺与文化旅游、现代农业、智能制造3个特色专业群的专业布局。
围绕乡村振兴,创新育才机制
湘西民族职院把加强人才培养作为治愈贫困、斩断穷根的长远之计和根本之策。针对全州基层农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服务弱化”和“找不到、招不来、留不住”等问题,采取“党委政府出编+地方高校培养+基层定向服务”模式,实施农技特岗生定向招录培养,每年为乡镇培养200—300名从事水利水电、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农业机械、文化传承等工作的农技推广和服务人才,以培养本土专技人才推动本地乡村振兴。
按照“机构不变、职能不变、向上争项目渠道不变、向下延伸服务不变”的原则,将湘西州职业技能培训整合到学院,开展乡镇规划、农村工匠、农业技术、带货网红等特色技能培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提高民族地区基层干部服务脱贫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水平,每年培训4000人以上,带动脱贫3万人以上。
加强就业帮扶,阻断贫困传播
湘西民族职院湘西农村籍学生占90%以上、留守学生占82%以上、建档立卡户学生占27%以上,对建档立卡户、心理困难、残疾等特殊群体毕业生,推行“113”就业帮扶措施——1名毕业生,确定1名就业帮扶人,至少推荐3家就业单位。
湘西民族职院采取“订单式”“冠名式”“分段式”培养,帮助贫困学生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收入。仅2020年学院举办各类招聘会26场,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2900余个,2106名毕业生已就业1709人、就业率81.15%,其中建档立卡户贫困学生419人,已就业405人,就业率96.6%,真正实现了“职教一生、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
强化科技服务,促进增收脱贫
湘西民族职院充分利用良好的教学、科技和人才资源,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与科技服务活动400余次,30名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常年为农业企业、农民提供科学种植和养殖服务。如生物工程系张大军老师义务指导失地农民发展生猪规模养殖,仅用两年时间就实现了纯利润100万元,并带动17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湘西民族职院采取内外联合、研产结合的形式,用州财政支持的1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组建了多个有实力的科研团队,聚焦地方产业和特色品种开展实用性研究。如罗汉果项目组开展罗汉果“青皮果”在湘西州种植的适应性研究,解决了栽培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在全州示范推广种植8200多亩,产值达5400万元,纯收入4200万元,该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湘西职院牵手扶贫村留守儿童助推教育扶贫(覃朗宇 摄)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谭吉慧 彭延敏
编辑:钟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