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科院院士70年情牵母校

岳阳市一中杰出校友系列报道之四

中科院院士70年情牵母校

——记岳阳市一中杰出校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文新

1.jpg

陈文新院士

红网时刻岳阳8月1日讯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八方子弟,卒集一堂。忠义、切实、勤劳,悬为圭臬;生产训练,人格教育,精神贵发扬:我们责任綦重,年富力强,大家讲徳修业,期作国家栋梁……”

2003年,岳阳市一中百年校庆时,学校联系上杰出校友——白发苍苍的陈文新院士,老人双手打着节拍,满怀激情唱起这首创作于1939年的老校歌,在场的一中教师代表的心灵受到震撼:这是怎样的一份情感,让这位老人离开母校几十年后将校歌刻进了骨子里,至今还能一字不落地传唱!

今年92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文新,现寓居北京。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她在岳阳市一中的前身之一——国立十一中读书。时光荏苒,虽然已经过去了70余年,但她仍然对母校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200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时,她首先想到的就是向母校报喜,让母校分享自己的喜悦!

近日,记者走进了岳阳市一中,联系上了在北京的陈文新院士,了解这位杰出校友的学习成长历程。

领袖教导,烈士遗孤立大志

陈文新,1926年9月出生于湖南浏阳。其父陈昌(字章甫)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湖南学运和工运的领导者之一,曾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是毛泽东当年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的同窗挚友。1915年,毛泽东发出了著名的以“二十八画生”署名的征友启事,而活动的联系人即为陈昌。1917年,师范毕业后,两人共同任教于一师附小,毛泽东任主任,陈昌任教员。当时,毛泽东、陈昌等四位教师同住青山祠的一个院落里,毛泽东提议成立大家庭,同吃一锅饭,由陈昌的妻子毛秉琴负责伙食,这个大家庭虽是粗茶淡饭,但过得其乐融融,关系十分融洽。因毛泽东与毛秉琴同姓,毛秉琴大半岁,毛泽东就认毛秉琴做了姐姐,毛秉琴4岁的大女儿喊毛泽东为舅舅。后来出生的陈文新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毛泽东的“外甥女”。1930年2月,陈昌被叛徒出卖,与杨开慧之兄杨开明一起牺牲于长沙浏阳门外。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陈昌为革命烈士。陈昌牺牲时,陈文新只有3岁多,其大姐12岁,二姐8岁。母亲毛秉琴一人艰苦求生,将陈文新姐妹3人抚养成人。陈昌牺牲前唯一嘱托是:“好好抚育三个女儿,继承父志。”此后,毛秉琴含辛茹苦,千方百计让三个女儿多读点书,她知道有了知识、有了本领才能自立于社会。

陈文新再次见到毛泽东时已是二十多年后。1951年4月,正在武汉大学读书的陈文新为母亲代笔,给毛泽东主席写了封信,在信中汇报了自己上学的情况。5月初的一个早晨,她收到毛主席的亲笔回信:“希望你们姐妹们努力学习或工作,继承你父亲的遗志,为人民国家建设服务!”后来,武汉大学的校徽、校牌、周报的字体都取自这封信。这年七一前夕,在北京华北农科所(现中国农业科学院)实习的陈文新受邀到毛主席家做客。毛主席说:“你父亲为人民而牺牲,要学习你父亲的精神”,并为她写下了“努力学习”四个字。陈文新暗下决心,牢记毛主席的教导,为人民和国家服务。1954年,正在北京留苏研究生预备班学习的陈文新再次被邀请到毛主席家做客。这一次见面长达六小时,陈文新发现,毛主席对农业、对土壤改良十分了解,他甚至还谈到了苜蓿、根瘤菌和固定空气中的氮等问题。毛主席给陈文新上了根瘤菌的第一课。不久,陈文新前往苏联进入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学习土壤微生物学,成为当时年轻的土壤微生物学家费德罗夫博士的第一名中国研究生。

艰难时世,进步青年勇坚守

陈文新回忆说,父亲牺牲后,一家人的生活更加艰难,全靠母亲一人劳作养活全家。陈文新白天跟着大姐上学,晚上伴着妈妈的纺车借着微弱的灯光学习。大姐带着她跑遍了长沙、浏阳,寻找可以免费借读的学校。这样,从高小到初中五年的课程,陈文新只断断续续读了三年就初中毕业了。因为日本侵略军进犯湖南,长沙城的高级中学都迁到外地,上高中就更困难了。1942年,她父亲的好友章寿衡把她带到了离家很远的武冈县,上了国立第十一中学。

国立十一中学创办于国难当头之际。1939年春,曾经留学国外的杨宙康教授受命出任国立十一中筹备处主任。经过五个月筹备,老师达200余名、学生达1700多人。当时,国立十一中的学生大多是湖北及湘北地区的流亡失学青年,其中岳阳、临湘等地就有100余学生,这些学生是廖莘耕、杜显正两位老师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敌后抢救来的。学校设有初中部、高中部、师范部、女生部、职业部等多个部室。金秋开学之际,八方学子进德修业,期作国家栋梁。杨宙康亲自创作校歌歌词,命音乐教师沈建平谱曲,并教全校师生学唱。

1945年,抗战胜利,陈文新正好毕业,但她没有直接回老家浏阳,而是留在学校继续复习了三个月的功课,在化学老师易锺英的帮助下,补上逃难时落下的化学与英语知识。如今,陈院士还特别感叹说:“我们毕业了还想在学校学习,学校也不赶,还管饭,当时给我们特别大的支持。”不久,国立十一中迁到岳阳,更名为省立十一中。陈文新回到家乡教了两年小学,她把工资积攒起来,于1948年考入武汉大学,靠勤工俭学继续学习。新中国成立后,省立十一中与岳郡联师、岳郡联中三校合并,命名为新湖南建设中学,成为当时湘北唯一一所完全中学。1952年,更名为湖南省岳阳第一中学。1976年,更名为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

安贫乐道,献身农业结硕果

1948年,因为自己对农民和农业的了解比较多,也比较喜欢化学,陈文新在教书两年后考取了武汉大学农学院农化系。由于生活费不够,陈文新每周要用两个半天进行勤工俭学,每个月赚取4元供自己吃饭。受父母影响,陈文新曾参加了很多学生政治活动、地下共产党活动和地下社团等。1950年,陈文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当了农学院党支部书记,并重视其他教员的政治思想教育。毕业时,院长赏识其才干,找教育部把陈文新要回来,当自己的办公室主任负责政治工作,系主任陈华癸更惜其才,又从院长那要过来,安排她到系里做研究,当助教,这是陈文新命运的转折点,她开始从政治工作者转为教学科研工作者。这时候,陈文新接触俄文,开始阅读翻译苏联的农业教材,为后来的教学和留学苏联打下基础。陈文新还和留学英国研究根瘤菌的陈华癸主任筹备新开了一门课——农业原理,获得很大成功。1953年,她幸运地获得了唯一一个农学院留学苏联的资格, 在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获副博士学位。1959年,陈文新学成回国后,进入中国农业大学从事教学和农业科研工作。1973年,她选择了“既艰辛耗时又偏僻生冷”的研究项目——根瘤菌,并决心去收集中国大地的根瘤菌来扩充原有的菌种库。

在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陈文新带着自己的学生和研究生开始了最初的收集挖掘豆科结瘤植物,白天收集植株,晚上分离菌种移接到培养基上,并集中进行温室培养。1980年启程新疆,后转至天山南北。就这样没日没夜地工作了40多年,陈文新科研团队完成对全国32个省(市)、700个县的豆科植物结瘤情况调查。建成目前国际上菌株数量最大、性状信息最丰富的根瘤菌库;成功培养出一百多名相关的研究生和博士。同时,那套行之有效的菌种分类方法和鉴定技术方法也在国际上对根瘤菌的分离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001年,陈文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当选院士最开心的就是能够继续搞研究,为国家作贡献!”陈院士的话体现出甘于奉献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怀。2002年,在离别母校56年后,当从同学口中了解到岳阳市一中的变迁时,陈院士激动得两天没有休息,主动写信到岳阳市一中报喜,与母校取得联系,并欣然为母校题词:“为科教兴国培养高素质人才”。

2009年,她被授予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

对岳阳,陈院士还有很深刻的回忆,她牵挂着岳阳市一中的发展。她很熟悉《岳阳楼记》,在过去艰难岁月里,在那一个个难眠的晚上,就是这篇古文陪伴着陈院士。武汉大学后来送给她一幅很漂亮的岳阳楼双面画,正面是岳阳楼大观,另一面则是书写精细的《岳阳楼记》,她至今还保存着。(岳阳日报通讯员 刘志恒  陈列  王兴宇)

来源:岳阳日报

作者:刘志恒 陈列 王兴宇

编辑:肖懿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国内
  • 湖南
  • 重要新闻
  • 岳阳文明创建专栏
  • 岳阳农业追梦人这样说
  • 诵红色经典 话使命担当
  • 健康
  • 时政
  • 要闻
  • 区县(市)
  • 视听
  • 民生社会
  • 文化旅游
  • 教育
  • 消费
  • 经济
  • 综合专题
  • 公示公告
  • 图片
  • 党建
  • 政务
  • 书记活动专辑
  • 市长活动专辑
  • 农业
  • 环保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岳阳站首页